
國際藍莓組織(IBO)在其《2025年度報告》(2025 Report)中對全球藍莓產業進行了全面分析。報告預測,該產業將持續增長,相關市場營銷不斷強化,但行業各方必須應對諸多挑戰。“一個重要領域正在發生顯著變化:商業風險加劇,應對環境與勞動力挑戰的需求日益迫切,”IBO 主席 Mario Steta 強調指出。

放眼全球藍莓產業格局,美洲地區依然保持著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。報告預測,到2028年,美洲藍莓產量將超過148萬噸,占據全球總產量的近半壁江山。
這一地區的產業動力主要來自美國、秘魯以及拉丁美洲新興供應國的共同推動。美國既是生產大國,也是消費重鎮,形成了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。
秘魯則憑借其反季節生產優勢,成功填補了北半球藍莓淡季的市場空白,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與此同時,歐洲、中東和非洲地區雖然絕對產量相對較低,但增長勢頭不容小覷。預計到2028年,該地區產量將比2020年水平增長近一倍,突破52.8萬噸。
摩洛哥、西班牙和東歐地區成為推動這一增長的主要力量,其中摩洛哥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,正逐漸成為歐洲市場的重要供應來源。

亞太地區的藍莓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擴張。報告預測,到2028年,該地區產量將突破119萬噸,中國成為這一增長故事的主要講述者。
近年來,中國對藍莓種植面積和生產基礎設施進行了持續大規模投資。從山東到云南,從遼寧到貴州,藍莓種植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
種植技術的創新與品種改良雙管齊下,使得中國藍莓產業實現了量與質的同步提升。
中國市場的藍莓消費需求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。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和健康意識增強,藍莓因其豐富的花青素和抗氧化功效而備受消費者青睞。
這種需求增長反過來又刺激了生產的進一步擴大,形成了正向循環。
然而報告也指出,中國的快速增長正面臨用地限制等持續增長障礙。隨著適宜土地資源日益緊張,未來中國藍莓產業可能將從面積擴張轉向技術驅動,通過提高單產和品質來實現持續發展。

在鮮食藍莓進口方面,美國以30.5萬噸的進口量位居全球榜首,隨后是荷蘭、德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西班牙和中國。這一排名清晰反映了全球藍莓消費市場的基本格局。
然而,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正給藍莓產業帶來新的挑戰。
美國已宣布對進口農產品加征關稅,這一政策可能對全球藍莓貿易流向產生深遠影響。作為全球最大的藍莓進口國,美國的政策調整將牽動整個產業的神經。
產業內部分析認為,未來數月內,開拓新市場并制定生產者策略以緩解關稅影響,將變得至關重要。這可能導致全球藍莓供應鏈的重新配置,一些傳統貿易路線可能被迫調整,新的合作機遇也可能隨之浮現。

面對復雜的全球環境,藍莓產業各方正在積極應對環境與勞動力挑戰。商業風險加劇已成為不爭的事實,這要求從業者從更長期的視角規劃發展路徑。
水資源管理、環境可持續性和勞動力成本正成為行業關注的新焦點。在主要生產區,氣候變化導致的干旱問題日益嚴重,對藍莓種植的可持續性構成威脅。
與此同時,全球范圍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在推動藍莓生產的機械化、自動化進程。
從人工采摘到機械收割,從傳統灌溉到智能水肥一體化,藍莓產業正迎來一場技術革命。這一轉變不僅將提高生產效率,也可能改變全球產區的競爭力對比。
技術創新將成為決定未來市場格局的關鍵因素。


相關展會
2026年9月2-4日 亞洲國際果蔬展
2026年(具體展期待定) 西班牙馬德里果蔬展
2025年11月11日-13日 俄羅斯國際果蔬展
2026年2月4-6日 德國柏林國際果蔬展

